top of page

The WIll to Build Trove

樓城
南中國海上的一塊小石頭,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引錄劇場,一個關於建築,關於房屋,關於空間與節奏,關於我們每個活在其中的香港人之故事。

在粉碎與興建的急速步伐間,誰有停下一刻的意志,看看多用途空間的委屈、聽聽令人耳鳴的電梯速度、探探重重護衛的歐陸式屋苑、不許停駐的公共空間、擬真似假的古蹟、密集的基建工程地盤。隙縫生活中是努力維護的個人尊嚴與社群連繫、是久被壓縮的夢想本能、是令人慨嘆的回憶、教人氣憤和傷感的原委、還有叫人讚嘆的生存策略和智慧⋯⋯

進劇場於2008年走訪了數十位香港人士,從建築財團到建築工人;從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至關注保育的人士;從政治人物、文化評論人,以至風水師傅;從殖民時期的高官、以及在香港不同居住環境下成長的市民大眾,從他們的關注、觀察、經歷中,收集了不僅是一個高速發展城市的面目,更是一個個獨特的生活體會和讓你我動容的真實故事。

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英國文化協會資助下,《樓城》為英國文化協會60周年誌慶創作之一及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閉幕節目,夥拍英國著名錄像組合BURST TV,及不同背景的演員,以中、英雙語創作演出。

10年續建版於香港再演及為香港特區參與上海世博會的亮點節目及第1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週」的開幕節目,加入更多的心聲和故事。作品在強調議題探討的同時,亦結合進劇場擅長揉合形體、文本和視象各種元素的創作風格,將「引錄劇場」帶向另一層次。

15年再度出發,重新走訪數十位香港建築及城市規劃界人士和生活於不同居住環境的香港市民,從政府官員、保育人士、商人、學者、建築工人、農夫、旅居香港人士以至劏房戶等。透過空間、步伐、功能、精神、身份的五條鑰匙,探究香港過去、現在和未來在連綿的粉碎與興建中,人們心身所受的影響及傾訴。

在08年的《樓城》訪問中,保育人士朱凱迪曾形容在保衛皇后碼頭的運動中,香港人意外地發現和打開了一些「寶箱」,並被當中蘊含著不同形式的「過去」所撼動,這些「過去」容讓我們創造一個新的身份以抗衡主流價值。七年後更多的「寶箱」被打開,它們已不再局限於「過去」或「回憶」,更多的是關於未來不同的「可能性」。上年底的雨傘運動完結後,社會再次運作「如常」,但曾經的牽引和騷動、感受和思考,又會轉化成怎樣的力量、把我們的城市帶到哪裡?

劇評

「《樓城》有一種冷靜的關懷。」


​黃衍仁(唱作人)2015

「舞台上每一樣道具都充溢想像的延伸⋯演員的戲劇動作、空間走位、形體展演都流露輕靈的舞蹈動感⋯龐雜的資料在剪裁和應用的拿捏上顯得十分精煉,點到即止。」


洛楓(文化評論人)

「甚為喜歡劇中摺凳的處理和運用,一起、一摺、一擊一響都別有一種震動⋯正正是當下香港,「留」與「拆」的真實情況。」


Franco Yau(劇場工作者)2015

「《樓城》的演出莊諧有道,底下是沉重的主題,浮面卻是著地的生活氣息。」


岑偉忠(填詞人)

「《樓城》絕對值得本地創作人、教育劇場和社區劇場工作者的支持、觀摩和深入討論。」


陳炳釗(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2015

「技藝與熱情兼具⋯⋯正是當今世上這人煙稠密的城市極需要的劇作⋯⋯」


《英國建築師期刊》(2008年12月)

「大開眼界,也大為感動⋯⋯此劇應該搬到香港各中學、大學、公共房屋和廣場去演出。」

李歐梵《明報》

演出及巡演

2015年5月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2010年9月

巡演,香港特區參與中國上海世博會的文化亮點節目及第1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週」開幕節目,中國上海大劇院
2010年7月至8月

香港大會堂
2008年11月

英國文化協會60周年誌慶創作之一及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閉幕節目,香港大會堂

創作團隊

編作

陳麗珠、紀文舜 (2008、2010) |
鄧菲爾 (2015)
導演

陳麗珠
文學指導

Liam Hurley (英國) (2008、2010) |
潘惠森* (2015)
演出 (2008)

李鎮洲、陳玉蘭、蔡運華、
Morgan Gadd、紀文舜、余健生、
孫鳳枝、陳麗珠
演出 (2010)

紀文舜、林沛濂、Clarie Nicholls、
尚明輝、蔡運華、徐奕婕、余健生、
陳麗珠
演出 (2015)

鄭綺釵、紀文舜、胡智健、吳紹熙、
施卓然、周詠恩、周可凡、陳麗珠
燈光設計

劉銘鏗
服裝設計

鄭文榮
影像設計

楊振業 (2015) |
BURST TV (英國) (2008、2010)
音樂及音響設計

彭俊傑 (2015) |
New Oprea Hero (英國) (2008、2010)
舞台設計

孔德瑄 (2008、2010) | 張惠淳 (2015)
導演助理

周可凡 (2015)

*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製作

A creation from the transcript of The Will to Build.

 

bring home yours: thtdupif@netvigator.com

The Trove

“Verbatim Theatre” emerged within the UK as an innovative and socially-aware theatrical form which utilizes original interview or spoken material in the creation of new performance work, often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a specific social or political statement. “Verbatim Theatre” is a form of “Documentary Theatre” which uses research material and data to generate the script. This type of approach seeks to be very faithful to the source interview material, prompting interesting questions for the creative process. Do the performers create their own characters from the interview material as they would if they were acting in a conventionally scripted piece? Or do they attempt to mimic the speaker, even right down to speech patterns and pauses for breath, in an attempt at a kind of absolute “truthfulness”. The results of such an approach can be very powerful, if done well.

bottom of page